金庸先生的经典武侠小说《天龙八部》中,“珍珑棋局”的情节想必大家耳熟能详。
慕容复困于王图霸业的偏执,段延庆困于早年遭遇的不幸,而阴差阳错得将自身际遇寄托于棋盘上,结果棋局局势越复杂,他们就越挣脱不掉,险些走火入魔,自寻短见。
这就是所谓:世事如棋局局新,不同的人面对不同的棋局,无论棋力高低,面对奇正巧变的复杂局面时,都会因很多因素而做出不同的判断,进而影响对弈的最终结局。
而在我国古代却有一人,他聪智明慧,居然从十九道变幻莫测的棋局中悟出兵法,成为一代名将,如此牛X的人,他是谁呢?
个 人 资 料
姓名:陈庆之
字号:子云
年代:南朝·梁
特长:军事指挥、围棋
雅号:白袍儒将
成就:领兵北伐, 威震中原
南北朝时期,南北对峙,分庭抗礼,双方为谁是华夏正统打着嘴炮,北方的北魏称南方政权为“岛夷”,南方政权称北魏为“索虏”,连年的征战成了各自名将练级打怪的黄金时光。
白袍儒将陈庆之就是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南朝政权走马灯似的换,经过宋、齐和梁武帝初期近百年的统治,南方社会发展非常稳定,士族阶层的权威有所松动,出身寒门的子弟照样可以通过才能出人头地,陈庆之的才能就是棋下得好。
梁武帝萧衍才兼文武,在没有做皇帝之前,是当时著名的文艺团体“竟陵八友”中的一员。
在位期间,除了治国理政外,就和一帮文人切磋诗文,同时,他还通宵达旦地和一位少年对弈,这个少年就是陈庆之。
陈庆之出身寒门,因为机巧聪明,做了萧衍的随从,萧衍称帝后,更是以棋童的身份常伴左右,萧衍是个棋痴,一下起棋来废寝忘食,很多王公大臣,甚至当时的国手,都因为通宵达旦地太损耗精力,而不敢与他对弈。
但陈庆之一来岁数小,精力充沛,二来长期跟随萧衍,对主人的脾气秉性都很了解,因此在对弈时自然会掌握分寸,不会让棋局太无聊,甚至可以说,正是萧衍的嗜棋,才让陈庆之在手谈上下足了功夫,甚至还能从十九道围棋中总结出一些军事理论,为他以后的名将之路提供了帮助。
说陈庆之是羽扇纶巾的儒将,而不是杀伐勇悍的骁将,在于他不知是常年坐着下棋,用脑过度,导致身体很虚弱,还是本身就较文弱,他膂力不足,普通的弓拉不开,射箭更是连小木板都射不穿,骑马也不擅长,出门大都坐车,这副病秧子体貌似乎很难跟一代名将扯上关系。
但他熟读兵书,尤其是围棋长期训练的熏陶,开发锻炼了他的头脑,使其多谋善断和富有胆略,自带一股心如止水、居危不乱的大将风度,同时他对士卒非常好,把皇帝赏赐的贵重宝物都分给士兵,自己则只是粗茶淡饭,这样他的部下们都愿意为其效死。
通过几次与北魏的战争,陈庆之灵活多变的运动战让具备骑兵优势的魏军吃尽了苦头,同样受惠于围棋,陈庆之很擅长心理战,他经常发表充满煽动性的战争动员,慷慨激昂处不怒自威,令梁军敢于拼杀。
528年开始,他迎来了人生最辉煌一战,北魏发生宫廷政变,国内大乱,割据势力群起,皇室子弟元颢南下降梁,梁武帝觉得北伐中原的时机到了,他派陈庆之领兵七千护送元颢北归,争夺皇位。
接连攻下几座城池后,魏军派出了三十余万军队狙击梁军,梁军见此非常害怕,但陈庆之一番激情演讲后,亲自擂鼓进攻,士兵受此鼓舞,个个奋勇争先,结果三十万魏军一触即溃,
元颢在陈庆之的帮助下,成功杀入魏都洛阳,南方政权上一次攻克洛阳还是刘裕北伐时,但那已经是100多年前的事情了。
陈庆之接着陆续击败了各支围攻洛阳的魏军,从受命出兵,大小战役47次,攻克城池32座,以七千之众大败北魏五十余万大军的围追堵截,一时间名重天下,威震中原。
因为陈庆之喜欢白袍,他手下也是白袍,所以当时童谣唱道:名帅大将莫自牢,千军万马避白袍!
陈庆之此番战绩在整个古代中国战争史中都极为罕见,后世的军事兵家都对此仰慕不已,作为游击战指挥的大成者,毛泽东主席在评点《二十四史》时,对陈庆之的生平传记评价是:“再读此传,为之神往。”可谓非常看重。
陈毅元帅战绩彪炳,酷爱围棋,为现代中国围棋的复兴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一千多年前的陈庆之凭借围棋智慧,成为一代儒将,可见围棋真的具有十分玄妙的神奇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