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百团大战是城围联的传统项目,一直以来受到广大棋迷的喜爱。城围联不息,“百团”不止,百团大战已俨然成为城围联的品牌代言。近日《围棋天地》刊发了城市围棋联盟副秘书长、西安秦岭国昇围棋俱乐部教练王一喆的署名文章《我们为什么爱围棋》,现转载如下,以飨读者。
偶得灵感,询问身边的围棋人“你最想参与哪一个围棋比赛?”——在这个关于理想棋赛乐此不疲的追问下,出现最多的答案是城围联的百团大战。原因很简单,百团大战并重战术与技术,兼具典雅和世俗,任何围棋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最直观的百团大战比赛图景当然是千余人在炫目灯光的投射下,济济一堂,纵横对弈的宏大场面。作为一个接力比赛的个体,你也许连面前的一盘棋都不能独自主宰,但你确是宏大场面里不可或缺的细胞和有机组成。
年初的“百团”首秀盛景我依然记忆犹新,参与者有年过古稀的白发老人,也有被家长抱着才能抵达大盘的5岁女童,有根据文化背景组团的大学生队伍,也有自诩才高八斗貌美如花的才貌组合。通过这项赛事,使曾经被神化的职业棋手走下了神坛,走进了围棋群众中,也使围棋老百姓获得了与高手切磋、平等交流的机会,完美的体现了围棋既是棋道又是人道的辩证统一。
9月9、10日,武汉国际会展中心,城围联2017赛季常规赛闭幕战将百团大战第三次作为核心活动组织推出。组织者为参与“百团”的每一位选手准备了一袭粉色文化衫,粉色系嵌入到城围联暖绿色环境背景中,其抢眼程度甚至超越了在一旁进行的城围联正赛。比赛气氛一如既往的欢快,选手们少了些剑拔弩张,欢声笑语此起彼伏,在尊重礼貌的前提下无拘无束地展现对围棋的热爱。大家穿着同一颜色的服装,不分主客,不分彼此,似乎就是一个群体内部的一次围棋家宴。任何人都无法抵御这幅动态画卷的感染,前来观赏城围联比赛的江城棋迷,大都驻足停留在了“百团”区,似乎在这边能获得更为轻松的观棋感受。
人们在享受文化的同时也在创造着文化,时代进步、社会发展需要我们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且不断发展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化新内涵,挖掘文化新样态。围棋自古以来一直扮演着文化载体的重要角色,被拿出来改造,不是围棋之殇,有其历史必然性。试想,10年前谁会料到围棋和互联网的结合会如此紧密,5年前谁又敢想象人工智能会战胜世界围棋顶尖选手。
同时,互联网与信息技术使得对弈无需当面,在提供交流便利的同时,也使弈者逐渐忘却了对弈的价值不仅在于胜负,还包含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汇,以及除了棋谱以外的多元传播途径。很庆幸当前的互联网平台难以模拟接力赛的比赛形式,倒逼棋手们回到棋盘前,与对手面对面,与队友肩并肩。赛前一丝微笑,赛中一个眼神,赛后一番争论,都应当是围棋本身不可或缺的属性。在对棋迷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中,反复被提及的一个关键词是“参与感”,他们所在的城市和地区也曾承办过高级别的围棋赛事,但总觉得有一张隐形的隔板横亘在棋迷与比赛之间。反观“百团”比赛现场,被棋迷水泄不通包围的对局往往不是积分最高的比赛,而是最热闹、最具娱乐性的比赛。“百团”俨然成为了城围联打造大众围棋、快乐围棋模式的品牌代言。
一百个人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一百个围棋人对“百团”的印象也不尽相同。百团大战是从场域、样式、内容多方面进行的围棋革命。之所以用“革命”而不用“改革”,是因为百团大战进行的不是局部的小修小补,而是整体的乾坤大挪移。你再想不出还有什么途径,比百团大战离我们之前熟悉的围棋比赛范式走的更远。
小平同志曾把改革比喻成“摸着石头过河”。城围联对百团大战设计之初想必也是在摸索中前行。他们获得阶段性成功,首先归因于城围联比赛模式运行了两年后积累的实践基础,其次是城围联把握住了围棋文化内涵中不变与变的关系。不变的是永不放弃、中和平衡、坐隐忘忧等围棋精神的延续。变的则是对弈模式与当今社会对人需求的紧密结合。团结协作、坦诚交流、心无旁骛是立足当今不可或缺的品质,棋手伴随着诸多环境干扰,能否将以上品质保持始终,则是检验他们是否具备与社会接轨能力的一副良剂、一步妙手。
“百团”已经培养了一批忠实的拥趸。客观分析,除非获得所在组别冠军,否则一支队伍从外地赶来参赛注定是亏本买卖,但是我们依然能看到近一半的队伍是非本地队伍,近三分之一的人是老面孔。他们组队辗转于上海、南宁、武汉,得不到名次,拿不了奖金,甚至连赢一局棋都十分困难,但是他们得到了不逊于其他队伍的快乐。他们既是“百团”的参赛选手,也是城围联的见证人,同时还是城围联指导棋、闪电战、公益拍卖等诸多活动的主体,身份特征的不断切换不仅不会让他们感到不适,反倒有一种面对饕餮盛宴应接不暇的满足。此时,成本效益的核算不再以经济作为唯一度量衡,社会效益、个人效益等非经济因素的收获才是大家真正看重的。组织者正是看到了“百团”基因里的先天优势,不惜余力创造外部环境条件,制造中国围棋乃至世界围棋的大事件,并用三次卓越的组织筹备和广泛赞誉回应了“接力赛是围棋工具理性化产物”论调。
城围联不息,“百团”不止,城围联2017赛季将之前跨年比赛调整为当年赛完,“百团”也将在2017年度亮相4回,不论是组织者还是参与者都将被载入围棋史册。在本次“百团”的颁奖典礼上尾声,主持人提到“不论这次你的成绩如何,相信你已经爱上了百团;不论下一次百团之花开在何处,你即便不能亲临也会毫无保留关注、支持她。”这也是我的心声。
当我们搁下浮躁,重新审视“百团”本身,无论是围棋传统文化或棋子之间产生化学反应的审美体验,还是平民化、世俗化与围棋比赛形式的融通,百团大战均契合大部分围棋人的情感需要和心灵寄托。因此,我们爱“百团”是明智之举,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