赛事新闻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城市围棋联赛 > 赛事新闻 > 内容)

城围联早春怒放

来源:围棋天地 作者:《围棋天地》杂志 照片部分作者为刘昊 发布时间:2017-03-15 11:28:00 0次浏览
        薰风送暖,绿意悄然萌生,2月的上海尚是早春时节,但就在当月的最后一个周末,中国围棋界的一幕大戏在此陡然怒放,繁花似锦的火炽令自然界的风景自愧不如。  
        大戏的舞台就在浦东新区的卓美亚喜玛拉雅酒店及喜玛拉雅艺术中心,而2月25日和26日短短两天内在这里举行的一系列高密度、高规格、高质量的比赛和活动,也绝对堪称是中国围棋界前所未有,名副其实是“喜马拉雅级”的一场围棋超级综合秀。
 
吓了聂卫平一跳
 
        城市围棋联赛2016至2017赛季在此迎来了季军赛、总决赛、全明星赛暨颁奖典礼,同时还有百团大战、闪电战、指导棋、围棋讲堂、“围棋+”系列论坛等等嘉年华戏份,各种比赛与活动合计起来近二十项之多,其全面性与丰富性都堪称是中国围棋有史以来所仅见。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不管是职业高手,还是普通爱好者,不管是有志于围棋产业化发展的企业家和投资人,还是有自己独到见解的专家学者,乃至于只是对围棋有所耳闻,不过略感兴趣的门外汉,这里的比赛和活动“必有一款”适合你——而且,火爆热烈的现场,周边欢乐紧张的气氛,很容易就可以让你喜悦、兴奋和激动起来。


       活动的现场,自然也是冠盖云集。为数众多的棋坛宿将和新锐,热心支持中国围棋事业的政商两届人士,以及专家学者都共襄盛举。当然,更多的,是来自上海,乃至全国各地的围棋爱好者,尤其是数人一行,自己组队参加“百团大战”的爱好者,数量达到近五百人。
置身于这样一场大秀之中,人们随时随地都可能在极近的距离邂逅围棋界的明星,而对于媒体而言,这里自然也是一个充满了新闻点的所在。三十多家主流媒体汇聚喜玛拉雅,继日前刚刚结束的农心杯之后,上海的围棋温度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近年来,中国围棋发展势头强劲,不管是棋界、商界、学界、政界的诸位嘉宾,还是行业媒体,乃至于生活在上海这座围棋重镇的爱好者,对于如鲜花着锦般的职业和业余大赛,以及各种大型活动其实都算得上见多识广,但呈现于眼前的一幕还是不能不让他们如前面所说的,喜悦、振奋与激动。聂卫平九段干脆直言说,“这架势吓我一跳!”这绝非虚言。


       嘉宾们都知道,自己受邀参加的最主要活动是城围联当赛季的总决赛,但是他们确实难以想到,自己竟然会在上海邂逅一场如此独特而又亮眼,让他们受到巨大精神冲击的比赛。
        中国围棋比赛,尤其是职业棋战近年以来呈现出跃进增长的势头,但是这增长更多是体现在赛事数量、水平和奖金的层面,而就比赛的形式而言,其实并无多大进步,而且毫不夸张地说,还处在相当粗糙的水平。
        围棋比赛必须有好的形式,必须有仪式感,只有真正雕琢到精致的赛事,才能真正做好自身品牌的建设,才能真正让参赛的棋手产生归属感与成就感,才能真正达成赛事本身必须负担的重大使命——对于一个竞技项目而言,赛事正是面向全社会,扩大影响力和推广自身的第一平台。


       从这个角度说来,将相当的预算投入这种形式的追求,其实是对一个合格围棋赛事最基本的要求。然而,真的以此标准来度量,慢说优秀,能够达到及格水准的赛事都寥寥可数。
        更加令人担忧的是,一种错误的认识,错误的做法似乎正变得越来越有市场——将钱当作了赛事唯一的看点。办赛经费向奖金高度倾斜,而奖金分配又向冠军高度倾斜,以为这样就可以“砸”出新闻热点,“砸”出一个品牌。然而,错误的做法不可能收到正确的效果,巨大的投入并没有达成预期。在大众的眼中,各个全无自身形式追求的比赛完全是千人一面,冠军产生时,大家也不过只是个“哦,某某人又赚了”的路人式的观感。
        “路人”二字,在此毫不夸张。今日的中国围棋,早已不是万众争说擂台赛的时代。赛事如过江之鲫,顶尖高手空前众多,关注度被无限摊薄,还有人工智能悄然拷问着职业围棋意义的当下,彼此并无本质差别的那些“关门下棋分奖金”式的比赛,又凭什么指望棋迷像追剧一样一局一局去关注?


        于是乎,代表棋界最高水平的职业大赛与作为棋界基础的千千万万爱好者,其实是处于几乎完全脱节的状态,各下各棋,这就不单单是就比赛论比赛的问题了,而是会直接影响到围棋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诚然,不少有识之士,包括一些比赛的赞助者和主办者其实也多多少少地认识到了这一问题,但认识到问题,不等于能够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毕竟比赛和活动的举办也是一个大学问。并不是热爱围棋,或者围棋水平很高,就天然具备解决这问题的能力,恰恰相反,这里需要的,是必须有很大程度上完全属于围棋之外的别个范畴的专业能力,专业思考方法和专业团队——不过同时,又必须懂得围棋,尊重围棋自身的一些特有规律。
        这次众人交口称赞的嘉年华,就处处渗透着这样一支团队的身影。当然,罗马不是一天可以建成,专业团队也是一样,用华智城围联媒体部部长苏毅的话说,“我们都是一点点被训练出来的”,“满满都是泪,但收获也是满满的”。



十年磨剑锋芒初试
 
        这是一支年轻的,犹在发展之中的团队,正如团队所为之效力的城围联本身一样。
        城围联是一个年轻的赛事,也是一个独特的赛事。说其年轻,是因为到首尔Cyberoro队以2比1的比分逆转北海弈海清风队,高高举起冠军奖杯的那一刻,这一诞生于2015年的赛事也不过才两年时光。然而,短短两年之内,靠着独特的形式,独特的运营,独特的思路,“城围联”已经成为了提到中国围棋时绕不开的一个专门词汇。
 


        中国有众多的职业和业余赛事,顶尖高手和业余强豪都有属于自己的专有舞台,而联赛,自1999年围甲改制以来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在全国和地方层面都已经遍地开花。不过,像城围联这样由职业和业余棋手组队接力共下一局棋,而且至今覆盖面已经遍及全国,乃至蔓延海外的城市联赛,却是独此一家。


        当然,与形式的独特相比,更加值得大书特书的是其运作理念的独特,或者说,前者完全是后者的产物。城围联的缔造者当然是在办一项围棋赛事,但同时更是在打造一个产业模式,一个能够不断自我完善自我发展的围棋生态系统。他们相信,只要措置得当,凭借围棋,完全可以发展出一个独立的,多元化的,具有自身造血能力的体育产业来。
这也是华智城围联董事长雷翔深藏在心底的一个梦想,早在大约十年前,华蓝集团开始赞助广西队征战围甲时,雷翔就提到过打造“围棋NBA”的思路,之后十年磨一剑,才有了城围联的诞生。这并非简单的心血来潮,而是反映着雷翔和华蓝人对围棋、对资本、对市场、对竞技体育的深刻思考的产物,也与2014年国务院加速体育产业化进程的46号文件有着直接的关系。


        这种思路是否可行?城围联自身的发展或许就是最好的说明。2015至2016赛季,城围联有来自16个城市的18家俱乐部参与,2016至2017赛季,则增加到22个城市的24家,韩国首尔及港澳台均加入进来,而在本届嘉年华期间,加拿大多伦多、日本大阪、澳大利亚悉尼、泰国曼谷、新加坡以及中国的天津、杭州、景德镇等加盟,参赛队伍数量达到了32支。赛事基础不断扩大,影响力不断蔓延开来,雪球正在越滚越大。


        对于城围联前所未有的体育产业化尝试,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今年2月,华智城围联体育产业股份公司荣获“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单位”称号就是明证。本赛季开始时,聂卫平九段也曾称城围联为“围棋界的深圳”,将其与中国近三十年经济腾飞的起点相提并论。引领了中国围棋一个时代发展的聂九段,已经从城围联身上看到了下一个时代的可能性。
        无独有偶,赛季结束的颁奖典礼上,国家体育总局上任不久的赵勇副局长为总冠军首尔队颁奖时,也发表讲话盛赞城围联:“我要祝贺第二届城市围棋联赛取得圆满成功,也祝贺所有的获奖者。我这次来,就是表明国家体育总局对围棋改革事业的支持,对城市围棋联赛的支持。城围联是一个探索,是一个尝试。我们要通过改革,要做大围棋的产业链,要支持围棋更好地和资本市场的结合,引领围棋的新消费,扩大围棋市场的消费额,把围棋做成一个大产业。”
        站在城围联两周岁的节点上,最是感慨良多的,无疑还是其创始人雷翔,他说,尽管这一新生事物还有很多不足,也留下了许多遗憾,但不管遇到什么障碍,我们都会继续在学习中前进。


打好棋界手里的牌
 
        城围联的诞生也不是一朝一夕,而是经历了漫长的酝酿。事实上,多年以来,关于围棋界该如何去发展,我们也探讨了很多,构想了很多,但是一切往往都只停留在纸面上,真正动手去实践者却非常鲜见。从这个角度来说,城围联作为一个探索的先行者着实值得敬佩。诚然,城围联人所构想的美好愿景是否能够真正成为现实,只有时间才能给出最终的答案,但是这样一个先行者的存在,其时时刻刻的作为,已经在不断刺激着围棋界有识之士的头脑,迫使我们做更进一步的思考了。


        城围联今天的影响力,这次上海嘉年华的场面着实令人瞠目,但据以构建这个赛事的基础,或者说资源,与棋界的主流棋战所拥有者相比,其实远算不上雄厚。
        客观地说,迄今为止,参与到城围联这个生态系统构建当中的企业,就整体的财力而言显然还没有达到那些赞助国内大赛的企业的量级,而在城围联上征战的职业棋手们,更是比那些顶尖大赛的本赛常客,或者是围甲级别的棋手差了至少一个级别。


        然而,就是用这样的一手牌,城围联却打开了如此浩大的局面。那么,如果棋界能够真正将手中的牌充分运用起来,实现资源的合理整合、配置与开发,又会是怎样一番景象?套用当下一句网络流行语——简直是“画面太美我不敢看”了。
可惜并没有做到。这当然有各种主观与客观原因,简单说来,客观上是棋界目前面对着大量社会财富的进入,即便粗放经营,似乎日子也可以过得不错,而主观上,则是管理机构的定位原本就是主抓围棋竞技,这些似乎并不是份内之事。

        近年来,伴随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围棋竞技水平的持续提升,想要赞助比赛的人和钱确实是越来越多,甚至多到应接不暇的程度,一些顶尖高手的赛程也空前繁忙,大有疲于奔命之感。然而与此同时,其实也有旧比赛在不断消失,只是新比赛的诞生让人无暇,似乎也全无必要去过分留意而已。

        归根结底,这一切都是一家赞助商,一笔钱,一个比赛的模式的必然结果——这种我们已经司空见惯的资源使用方法,严格说甚至称不上“模式”二字。经济有周期,企业有荣枯,自然决定了一家企业、一个比赛的这种结构的脆弱性,这绝非围棋的长治久安之道。日本的几大职业棋战,虽然过去和现在都曾经遇到或者正在遇到若干问题,但超级稳定的架构毕竟维持了几十年,奥秘就在于“新闻棋战”这四个字。
        要言之,以比企业要稳定得多的新闻机构作为平台,去整合多方面的资源投入某一特定比赛,这样就避免了过于依赖某一家赞助商的风险——投资有一个金律,要想尽量减轻市场波动的冲击,同时投资多种互不相干的资产门类,达成资产配置多元化是唯一的王道,而这道理在其他领域同样适用。日本也有若干单一企业赞助的国际棋战和国内棋战,如富士通杯、丰田杯、NEC杯等都宣告中断,正是这个道理,而中国的名人战与天元赛两大棋战能够成为传统赛事,其实正根源于此。


        像城围联这样,整合资源,希望最终达到让生态系统独立的目标,这是产业化先行者的职责,我们的主管机构不可能走得那么远,但是至少应该秉承同样的以平台整合资源的考虑,为围棋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对于这一点,中国棋界其实是有认识的。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大背景下,中国国内赛事生态系统萎缩到极点时,棋界急症猛药,将“优质资产”围甲联赛从全国团体赛中剥离出来,背后就是这样的思路。冠名商加俱乐部的架构,将风险大大摊薄,哪怕个别俱乐部出了问题,甚至哪怕没有总冠名,围甲都可以不受大损地运转下去。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与城围联的思路相吻合,因为这原本就是已经被许多国家的先行者实践过的可行之策。然而,之后伴随围棋局面的不断好转,走出了“最危急的时候”,似乎便再也没有了“发出最后的吼声”的必要和冲动,于是浅尝辄止了,这不能不说是颇为遗憾的事情。


        当下,伴随体育产业化改革的步伐,围棋主管机构也开始了全面改制,这就意味着定位和思考重点也必须随之调整。赵勇副局长在颁奖典礼上的讲话就强调,“现在围棋事业发展要求是新的。总书记前天在视察北京的时候提出来,体育强则国强,围棋要在建设体育强国当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新要求。
        同时我们今天见证了这个模式,是一个新模式。就是围棋融入市场、融入资本、融入旅游、融入文化,创造了一个市场化、社会化、大众化的充满活力的新模式,我们是支持的……中国围棋协会要快马加鞭,要脱离母体,走向社会、走向市场。改革领导体制,改革工作模式和运行机制,让围棋事业迸发更大的活力”。
 

        中国围棋的发展,也已经站在了新的十字路口,而在这个时间节点上,能够有城围联这样一个具有启发性的新生事物存在,时刻给予启发、提醒,帮助积累经验,诚是一大幸事。
        26日的夜晚,嘉年华已经曲终奏雅,依然有许多人聚集在喜玛拉雅酒店,没有散去,余兴犹在的人们还在谈论,在回味过去两天间所经历的一切,还在对弈,在享受着久违了的围棋最本真的乐趣,当然,也有不少人已经在夜色中踏上了归途。当周一的朝阳升起的时刻,大家都将回到各自的岗位上,带着这番体验和思考继续为中国围棋的新发展进行思考与实践——这个周一,在中国的农历上有一个响亮的名字,“龙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