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王镜宇、王昊飞
2015年金立智能手机杯全国围棋甲级联赛日前落幕。17年来,这个平台为高水平的职业棋手提供了重要的“饭碗”,也培养出了一批批新锐。不过,时至今日,赛制僵化、转会不畅、不接地气等问题也成为困扰围甲联赛做大做强的瓶颈,这项具备了一定市场潜力的联赛亟待“二次创业”。
养活高手 锻造新人
创办于1999年的围甲联赛转眼已经走过17年,这项跨越大半年的赛事已成为等级分位列前几十位的职业高手的立身之本。据记者了解,目前围甲联赛各队主力队员的“主流”收入水平大约在每年三、五十万元人民币,少一些的也有一二十万元,像柯洁、古力这样的顶尖棋手的联赛收入有可能达到100万元,甚至更高。
江苏华泰证券队教练丁波说,围甲联赛为职业棋手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有了这份收入之后,他们可以安心钻研棋艺,在国内国际杯赛中攀登高峰。
此外,围甲联赛也成为年轻棋手成长的绝佳舞台,从当年的周睿羊,到现在的柯洁、芈昱廷,围甲联赛加快了年轻棋手的成材速度。
“如果没有围甲联赛,像芈昱廷、黄云嵩这样的棋手不会成长得这么快,”丁波说,“芈昱廷2011年开始参加围甲,2013年就拿到了梦百合杯的世界冠军,围甲的锻炼作用还是很明显的。”
赛制僵化 不接地气
经过17年的发展,围甲联赛的赛制和规模趋于稳定。但是,也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最近几年围甲联赛的赛制有些僵化,缺乏活力。
目前,主客场制是围甲联赛的基本赛制。可是,越来越多的队伍为了“省事”把主场放在了位于北京的中国棋院,主客场制变得名不副实,联赛也离棋迷越来越远。
杭州苏泊尔队领队董勤说:“有一半以上的队伍把主场放在中国棋院,比完就走,像是完成任务,没有和棋迷的互动。如果这样还不如变成赛会制,便于媒体集中宣传,还省得劳民伤财。”
山东景芝酒业队主教练曹大元表示,很多队都把主场放在北京,这样的主场确实有点没意义。“应该跟棋迷有交流、互动,现在这样做的队伍很少。我们的主场不管放在省内省外,都有大盘讲解、多面打。有些地方交通不便,尤其是在省内边远地区,但我们还是尽量去做普及,每次去了也挺愉快。现在大部分棋迷是小孩,在当地是一个嘉年华,氛围挺好。可是,有些棋手没有自觉性,有的连签个名都不肯。”
在丁波看来,大盘讲解、棋迷互动、抽奖等为棋迷服务的环节对于围甲联赛的主场应该是必不可少的。如果很多队伍都把主场放在北京,那还不如增加赛会制的比例,减少主客场。在主场数量减少的情况下,各主队应该集中精力做好各种互动活动,在这方面联赛主管部门应该有要求、有标准、有指导。
丁波说,围甲联赛培养出了一些高水平的棋手,但是还缺乏明星。“有了明星才有粉丝,有了粉丝就有饭碗。
”
棋手转会不畅 外援收入畸高
多年以来,转会不畅、棋手缺乏流动性的问题在围甲联赛中一直存在,这也导致那些对成绩有追求或者有保级压力的队伍花大价钱追逐高水平韩国外援,造成中韩高手同工不同酬的怪现象。
“外援赢一盘棋10万,国内顶尖棋手赢一盘3万,极个别的5万。同一档次、水平的棋手,收入差别这么大,这显然不合理,”曹大元说。
贵州百灵队教练张葵说,围甲转会的问题说了很多年,至今仍是死水一潭。在他看来,要想让围甲更有活力,加强棋手的流动性是重中之重,而他的建议是实行注册双轨制。
“能不能对围甲联赛单独注册,让那些‘体制内’的棋手在参加围甲联赛时能够自由转会。涉及智运会这样的比赛,他们该代表哪些省市还代表哪些省市,互不影响。”
重庆棋院院长杨一也认为,解决棋手转会不畅的问题的确有难度。但是,如果联赛管理层下定决心,也并非没有办法。
城围联的挑战和冲击
在围甲联赛遭遇“瓶颈期”的同时,由城市围棋联盟发起的城市围棋联赛(以下简称城围联)破土而出,吸引了不少眼球。
与围甲联赛相比,城围联最大的特点在于求新求变。在联盟组成、比赛形式、竞赛规则、棋迷互动等方方面面,城围联的运营团队都下足了功夫,力图进行市场化的运作和推广,最大限度地博取眼球。
曹大元、丁波等业内人士认为,城围联赛事的现场氛围不错,它在各地赛场的一些推广、互动活动有值得围甲联赛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其实,城围联的模式我们以前也讨论过,每个参赛队成为出资方,大家有更多的话语权……我曾经跟他们说,城围联‘剧本不错,演员差一点’,因为现在最好的棋手资源还是在围甲联赛中。”
华蓝集团是城围联的发起单位和主要“操盘手”,而他们同时也是围甲联赛的赞助商之一。广西华蓝队在今年的围甲联赛中不幸降级,这支队伍的未来暂时还没有定论。
华蓝集团的相关人士表示,围甲是目前国内职业水平最高的围棋比赛,不过赛事与广大棋迷相对距离较远,大众只能从媒体了解比赛情况。各俱乐部主场开展的棋迷互动活动也不多,随着近年来媒体对围甲的报道逐渐减少,大众的关注度自然就降低了。另外围甲如何给俱乐部投资人带来价值回报也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华蓝集团今年发起的城市围棋联赛,就是希望通过赛制和活动创新,让围棋比赛与广大棋迷更加接近,打造一个大众化的围棋联赛,给围棋带来新的活力。同时,通过运营模式创新,联合众多投资者,共同打造品牌赛事,构建围棋产业平台。让方方面面都能通过这个平台获取相应的回报。我们希望这种探索,能进一步推动围棋产业化的发展,为中国围棋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
围甲二次创业亟待“体制破冰”
经过17年的发展,围甲联赛有了今天的规模和成绩。算上冠名赞助和各队每年的投入,联赛的体量已达数千万元人民币,也成为一线职业棋手最稳定的收入来源。
不过,围甲联赛要想保持对棋迷、媒体、赞助商的吸引力,维持良性运转乃至有更大发展,需要有锐意进取、二次创业的决心和勇气。只有沉下心来,扎扎实实为棋迷、媒体、赞助商服务,给投入者带来更多元、更实在的回报,才有可能抓住体育产业、资本市场的黄金发展期,迎来更加广阔的前景。
围甲联赛的革新除了在技术环节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也需要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配合。在现有的体制下,仅靠中国棋院围棋部门有限的人力,只能做些微调,很难有大的作为。如果能够顺应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大势、加快中国围棋协会实体化的进程、广泛吸纳民间力量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围甲联赛的变革或许能更高效、更科学、更快捷地完成。(完)